上帝是基督徒敬拜的中心,以上帝為主體的敬拜,是把每一個環節,從唱詩、禱告、講道與奉獻,都獻給上帝。儘管我們能表達的太有限,我們仍要盡心竭力把
上帝的屬性(慈愛、公義、信實、憐憫、赦罪、永恆、創造、無限、自存永存…) 在敬拜中彰顯出來,換言之,敬拜中我們的一舉一動皆表明我們敬拜的是什麼樣的上帝。以此原則來思考敬拜,對長久以來敬拜音樂的風格爭論,或能找到問題的癥結不僅在音樂風格,更在表達「上帝是誰」。
音樂如何表達上帝?
敬拜使用的音樂,應該正直、誠實,內外和諧一致。
1.音樂的正直:四部聖詩中的「崇拜」類,舉凡歌詞講述上帝的神性、創造、三位一體、偉大、榮耀、獨一無二,其音樂最能展現上帝如光的屬性,光線走的正是直線,非蜿蜒的曲線。所以這類聖詩的音樂語言以穩固的長音為結構,具穿透力,照亮幽暗的世界,如地基一般牢固,是建立信仰的根基。
2.音樂的誠實:由衷誠懇的肺腑之言,不作假,不閃躲、不迴避,不答非所問、不支吾其詞。
3.音樂的和諧:不單和聲好聽,而是各聲部、各樂器之間彼此相對、應和、形成共鳴。敬拜的詩歌盡量唱和聲,雖然歌譜上面永遠只有單旋律,但可請有音樂裝備的同工或司琴把和聲加上。豐富的和聲帶來更有內涵的音樂。為了使聲部彼此協調,敬拜團員就不會把焦點只放在自己的自我表現上。這就彰顯了教會是群體,不是自我。
為了讓會眾更投入敬拜,撇開以前嚴肅沈悶地唱聖詩,現代許多教會採用敬拜讚美方式。其音樂以歡樂與慶祝佔多數,曲風友善、具感染力,容易帶動聚會。殊不知事奉者的音樂能力與音樂素養大大影響一首樂曲呈現出來的是充滿活力或死氣沈沈。我們都希望在敬拜中感受體認「活」的上帝,但歡慶性質、活潑跳動的詩歌,真能讓我們把敬拜焦點放在上帝,委身奉獻跟隨耶穌,走十字架的道路嗎?
充滿感覺的敬拜音樂
為了追求使敬拜充滿感覺(把感覺視同上帝臨在的憑據),現代詩歌採用了最容易引起大眾共鳴的流行音樂風格,直接套用各種娛樂音樂的風格,只是把歌詞換成基督教內容。這就是美國作家尼爾•波斯曼(Neil
Postman)的著作《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所說的「平行文化」。流行音樂的世界觀是:活在當下,直接訴求觀眾的情緒和感覺,避免花力氣思考,很難表達上帝是首先與末後的永恆性。最能鼓動會眾感官的音樂當屬搖滾樂的強烈節奏,進入
High 的狀態。一位酷愛搖滾樂的大學生問道:「難道不能同時擁抱搖滾樂又使信仰不斷進步嗎?」我們都知道吵雜的環境很難專心讀書,一邊聽搖滾樂一邊準備考試幾乎不可行,重低音節奏會不停打斷思緒;然而,聽上帝的道需要聚精會神思考,讀上帝的話需要專注精神,禱告和默想需要記憶力,並且把日常生活的噪音關在心門之外,為的是專注尋求上帝;因此流行文化(甚至基督教的流行版本)可能都會侵蝕健壯靈性生活所需的技巧和訓練。
搖滾樂的節奏與動作含有性暗示,那爵士樂呢?雖然沒有那麼吵,但其拋媚眼般的音樂語意是調情,與性脫離不了關係。基督教的搖滾樂與爵士樂,如果只聽音樂不看歌詞,如果只看影片不開聲音,則與一般的搖滾樂與爵士樂無異。那麼如何表達基督教信仰的獨特以及與娛樂音樂的不同?
當教會敬拜完全採用流行音樂形式,有牧者認為生活周遭聽到的都是同樣的音樂,所以會眾毋須超越文化的障礙,一到教會就可以直接進入敬拜。藩籬消失了,更可吸引社區鄰舍進入教會。這是一把兩面刃,吸引喜愛流行音樂的人進到教會,卻同時排除了聖詩喜好者。未信者進到教會,看到扭腰擺臀的勁歌熱舞,不禁要問:這是教會,還是夜店?我們真的想彰顯如搖滾巨星的上帝嗎?(這與崇拜偶像歌手不是很像嗎?…)很多非基督徒景仰基督教聖樂,希望到教會能沉浸在聖樂中,暫離世界的喧嘩紛擾,靜下來思索自己的人生;很可惜,教會希望藉現代流行詩歌吸引人,卻無形中排除了這些希望進教會聽到聖樂、聖詩的非基督徒。
「讚美」並不單指令人興奮的曲子。許多人遭遇困境時感到被上帝遺棄,對於敬拜中只經驗「快樂讚美」,他們感到非常不足並沮喪。愧疚、疑惑、恐懼、罪惡感,在敬拜中沒有被處理。生命一團混亂時,很難投入興奮的敬拜。
敬拜音樂能否顧及每一種人?以音樂風格區分敬拜場次,表面上讓會友自由選擇,事實上等於鼓勵消費心態,以自我需要為中心,而非以上帝為中心。
檢視過度強調感性的音樂
如果使用的音樂讓人想 High,請檢視過度強調感性的音樂:
過度強調單單訴諸感覺的音樂,等於推動後現代的態度,也就是只在乎「我認為」的主觀感覺。如果我們不宣揚對上帝客觀的認識,便是鼓勵每個人都創造自己的信仰。崇拜的音樂要能照顧整個人,包括理智、情感與意志。崇拜的目標是模塑信徒的品格,讓信徒以委身、愛、思想和善行回應神。因為上帝不但希望與子民有良好的關係,也要求他們有良好的行為。我們在選擇敬拜音樂時,必須思考這些音樂會增強還是減弱從神學角度聆聽和思考的能力?音樂有沒有將信仰淺陋化?音樂有沒有培養人對神的敏銳度?
High是把自己的感覺推到最高峰,極度自我中心,無視他人存在。如果真正認識上帝是誰,並覺察自己是誰,我們應該High
不起來,反而恐懼戰兢。
富生命氣息的敬拜=熱鬧活潑的敬拜?
我們當然不要死氣沈沈、了無生趣、奄奄一息的音樂。不過,活潑一定就是拍手、舉手、高聲叫喊嗎?敬拜團主唱非得帶動氣氛,讓敬拜熱鬧非凡,才是成功的敬拜嗎?
整個敬拜中,上帝全程觀看,祂才是我們敬拜時真正的觀眾。如果把會眾當做觀眾,用帶動全場氣氛的方式來敬拜,讓會眾很有感覺,那如何讓上帝的主權在敬拜中運行,對每個祂的子民說話?當敬拜每個環節都以帶動氣氛為最高目標,會眾沉浸在沸騰的情緒,沒有空間靜下來專注聆聽,我們如何能聽得見上帝細微的聲音?
該怎麼辦?
只要音樂事奉者忠於音樂與歌詞,不煽情,不炒熱氣氛,帶領會眾兼顧理性與情感進入敬拜,等候上帝在敬拜中動工。音樂與事奉態度都準備好獻給上帝的音樂事奉者,能帶領會眾進入敬拜的深處,這樣的敬拜音樂感人至深,所帶出來的生命活力,非同套公式刻意炒熱氣氛的音樂。選擇詩歌上,避免只用單一類型的音樂,音樂事奉者需下功夫認識教會音樂史上使用的崇拜音樂,了解不同音樂表達的涵意,強化自身的音樂素養,會越來越明白如何選歌選曲。
很多牧者認為,敬拜氣氛沈悶是因為唱聖詩的緣故,會眾沒有參與感,所以把聖詩 Fire
掉,以活潑的現代敬拜讚美詩歌取而代之。事實上,如果司琴彈聖詩呆板無動力,就算換了現代的詩歌,司琴一樣束手無策,無法彈活音樂。會彈琴、會唱歌,能發出聲音,並不等於就有音樂。音樂事奉者的音樂能力與素養,是能否灌注生命力在敬拜音樂上的關鍵。
聖詩可以唱活、甦醒人心,篩選過的當代流行詩歌可以不低俗,彰顯無價的福音救恩---端看牧者與音樂事奉者能否找到搭起通往這兩端的橋樑,那就是不斷深化信仰成熟度與音樂理解能力。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所選擇的音樂能否承載福音真理的份量,不將它貶低?運用現代音樂的元素與周圍文化的題材,又能彰顯不屬這個世界的獨特信仰---「在世卻不屬世」,是基督徒作曲家與音樂事奉者的終極任務。
沉浸於感性的音樂,很難察覺我們在敬拜中彰顯的是什麼樣的上帝。若我們真的與神相遇,主日早晨的敬拜,我們會顫慄。(待續)
|